“你知道一粒米是怎麼得來的嗎?”
  城市孩子吳俊松到老鄉的田裡插秧,彎著腰一個下午,無懼田裡螞蝗的“偷襲”,很是自得其樂。過去半年,他帶領農民網上賣大米,現在終於領略了一粒米是怎樣產生的。“看著大米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真的很美好。”吳俊松一臉滿足地說。
  90後創業青年吳俊松相信,只要有合適的商業模式作為支點,撬動扶貧區農業的發展可能是近在眼前的未來。在去年團廣東省委主辦的青年創業比賽決賽中,華南農業大學大四學生吳俊松介紹了他的校園淘寶項目。評委並不看好這家“拖鞋、毛巾什麼都賣”的網站,卻幫他打撈起“扶貧電商”的概念——這在他20頁的答辯PPT只占了一頁,燃起了創業的新希望。
  “幫農民網上賣農產品”是否做得起來?帶著一探究竟的衝動,吳俊松團隊來到學校在廣東省河源市義都鎮對點幫扶的扶貧村。
  萬事開頭難。在扶貧村,吳俊松第一次“厚臉皮”向農民宣傳,“把你們的優質農產品交給我,我幫你們銷售。”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年輕人,村民們投去不信任的目光,有一位大媽甚至拿起掃把趕他。後來即使有當地村幹部和學校幫助,村民仍對“開網店”這種新事物望而生疑。
  吳俊松想不通:為什麼我做的是好事,村民們卻都不相信我?
  第一次進村之旅灰溜溜地結束了。團隊把失敗歸結為準備不足,幾天之後,拿著PPT、電腦和投影儀,吳俊松他們卷土重來。
  在簡陋的場地支起投影儀,吳俊松給村民帶來一場關於電商知識的講座。吳俊松觀察到,先後陸陸續續來了20個村民,聽到最後的只剩下不到10人,他感到一陣無力感。
  “要不就不做了?太難了。”團隊士氣陷入空前低迷。吳俊松心裡也沒底,但還是笑著鼓勵隊友堅持。幾個小時的煎熬等待後,“皇天不負有心人”的劇情再次上演,吳俊松連續接到七八個村民的咨詢電話。一位叫花大姐的村民更是爽氣地直接把支付寶賬號、密碼告訴了他。最終,兩位村民在培訓後開起了網店。
  第一筆交易就是在花大姐的店里誕生——以3.5元每斤的價格賣出210斤大米和50多斤番薯。
  這段經歷,也讓團隊轉變為更具效率的“電商帶頭人”策略:在一個村子里挑選兩名農民進行培訓、開店,帶頭人的“華麗蛻變”將吸引更多村民投身電商行列中。
  從項目開始至今,吳俊松一共辦了12場電商培訓講座,現在,他和7間合作社合作,項目下合作農戶已經近千戶,覆蓋梅州、河源、韶關三市。廣州稻草人電子商務平臺今年2月上線運營,售賣的農產品包括高校農業技術輸出培育出的農作物以及扶貧點地方政府扶持的特色農產品。“扶貧電商是個偉大的設想,更是個偉大的夢想,我們在做著普通大學生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帶著農民去創業。”吳俊松對此很是驕傲,
  在一次跟青年創業者的分享中,吳俊松笑著介紹自己的創業經驗為“厚臉皮”。第一次厚著臉皮向村民宣傳電商,打開了創業路上第一扇窗戶;第二次厚臉皮則是走進校長室,向校長“求技術”。
  這是吳俊松第一次走進校長室,對於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而言,這也是第一位找自己談項目的學生。
  “我們希望學校派教授定期下田間,給農民帶技術,並允許我們團隊跟隨;或者培訓我們團隊基本農業知識,指導農民種田。”吳俊松鼓起勇氣說。
  瞭解整個項目後,校長表態支持吳俊松的公益創業,支持“扶貧電商”的概念。學校正籌建一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校長承諾很多新的產品跟技術優先考慮把專利提供給吳俊松團隊。事實上,華農的老師也是網站農產品第一批消費者,並不遺餘力地幫忙在小區宣傳。
  儘管有學校的支持,但早已習慣了傳統擺攤賣貨和對接,讓農民接受電子商務的運營方式依舊有難度。把更多的農民拉入項目,吳俊松3個月走遍廣東22個扶貧村。
  左手高校的農業技術輸出,右手政策支持,廣州稻草人將這些資源帶至扶貧點。同時面向扶貧點挑選20個有實力的合作社,提供最優質最有保障的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營銷方法將農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也可以通過二維碼溯源系統追蹤溯源農產品的源頭信息。體會到村民不便長時間守在電腦前賣產品,吳俊松團隊將銷售模式從“C2C”,轉變為“B2C”。
  最讓吳俊松高興的事,是梅州市扶貧村7月收穫的200株靈芝,早在5月就已經全被預訂完畢。
  “我們可能不是賺錢最多的企業,但一定是最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我們旨在做到讓消費者、政府、高校、農民與企業多方共贏。”停頓了一下,吳俊松羞澀地補充,“這聽起來很美好,不是嗎?”  (原標題:吳俊松:幫著農民網上賣大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xyhwmmauxh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